查看原文
其他

三大顶流南大拍戏,竟然无人围观!新华社:这就对了!

几天前,一个话题突然冲上了知乎热搜。



张一山、关晓彤、范丞丞等参演的《曾少年》剧组,近期来到南京大学的鼓楼校区取景。


剧组需要在校内招募学生群演,每人每天75元,结果没有人搭理。


更尴尬的是,剧组原以为自己的到来肯定会在现场引起轰动,还提前做好了安保工作,可以说是很自信了。


在学校里面拍戏,总是避免不了会有学生的围观。


但是,出人意料的是,这次在南大,并没有出现所谓的“追星现场”



面对几位现在娱乐圈里所谓的流量小生,南大学子们既没有围观,也没有尖叫。


甚至连停下脚步来看一看、拍张照片的都没有。

只是没想到,这波粉丝突然不好带了:



南大学子们的表现,也在网上引发了一阵叫好:



不过这件事之所以引起这么大反响,


大概是因为和前段时间的“倒牛奶”事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——


好好的酸奶,被成桶地倒进下水道,这让没见过世面的小编看得心惊胆战。

虽然选秀节目和赞助商都站出来道歉了,


贵圈的“道歉”,我们都懂


粉丝把你当偶像,你却把粉丝当韭菜。



如果这则新闻与营销造势无关,那么青年学生与娱乐明星之间的这份“疏离感”,倒给人更多思考和讨论的空间。

新华社评

你拍你的戏我读我的书,这就对了

事情本身并不值得“拍案惊奇”。据了解,南大鼓楼校区已不承担本科教学,加之疫情防控需要,人员本就不多。再者说,在非节假日,剧组进驻、明星造访对学校、学生多多少少会造成一些打扰,把这种打扰降到最低本属应该,对这种打扰报以冷淡甚至不悦也算自然反应。

从这个层面来说,任何剧组和明星在校园里的活动受到冷遇都不足为奇;不管多大的腕儿、多豪华的阵容,只要干的是和教学无关的事,也就难怪学校师学生们不待见。

没有对比就没有“伤害”。如果剧组或者明星们对“南大冷遇”怀有不适感,是否因为他们在其他场合收获了太多不恰当、不冷静的“热捧”?某些明星前呼后拥的出场姿态、粉丝群体如痴如狂的追星表现、“饭圈文化”毫无节操的“膜拜”……和这些场景相比,南大校园里出现的这一幕确实有点反常的味道。可转念一想,这又何其正常:学校是教书育人的清净之地,读书学习是学子们的天职,难道希望大家放下书本一窝蜂去追星?

本次事件中还有一个细节耐人寻味:剧组方在大学里贴出告示,招聘群众演员每人每天75元,结果应者寥寥。

想来剧组方可能高估了明星们的光环和学生们的“演戏”热情,同时又严重低估了“打工人”的基本诉求值。有网民表示,75元也是一个“伤害性很大、侮辱性更大”的定价。资本的傲慢也罢,行业的弊端也好,能够请得起一干当红流量明星的剧组,对待群演如此“抠门”,怎么想也应该不是出于成本节约的考虑吧。

你拍你的戏,我读我的书。一校之内,两者之间本就是“井水不犯河水”的关系,各自安好、互不干扰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。

更值得讨论的话题是,在这样一个泛娱乐化的时代,青年们该追什么样的星?怎样去追星?是看脸追流量,还是看能力重人品?是只羡浮华还是脚踏实地?是随波逐流还是独持己见?是惦念杯水风波还是心怀国之大者?这些问号,理应在校园之外的地方得到更有力的回应、更深刻的思考。

话说回来,高校不是风雨不进的象牙塔,学子们也不可能“两耳不闻窗外事”,什么样的“明星”受欢迎、受礼遇,什么样的“明星”遭鄙夷、被群嘲,也能读出当今社会的潮流风向和当代青年的价值取向,愿这份“疏离感”不再让我们感到陌生和奇怪,而是亲切而宝贵。

学生时代可以有自己的偶像,可以是流量明星,可以是科学家,可以是身边的人。但在树立自己偶像的同时,应该多读书,多看看名山大川,有自己的判断,自己的正确三观。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,平时大家都在学校和家里学习。由“环境问题观察”精品课程推出“环境问题观察”线上周末营。鼓励大家“走出教室,到大自然探索,用心观察”。给大家带来不同的视角,不同的理解,通过专家讲座视频,网上参观和助教团队答疑,分享知识,再由同学自己选择一个研究课题小方向,自主设计,自主调研,自主解答,最后独立完成一份实践报告,由老师给予反馈点评。让大家做自己的小老师,让研究生助教老师和课程授课老师做自己合作搭档,交出一份自己的实践探究报告。

具体内容请看往期内容:研学招募 | 线上周末营新学期开课啦

这么精彩的课程,赶紧一起来选课吧!我们还开设了三个不同的班次:

基础班包含:专家讲座/环保云参观/实践学习/作业一对一批改点评/老师互动答疑/课程证书+礼品


选课二维码在课程的所有基础上,我们开设了小班课程,所有学员将有专门的研究生助教老师一对一答疑解惑,并邮寄价值199元超值课程大礼包:
选课二维码
我们还邀请了高校老师给大家提供一对一的语音或视频交流,并根据您提供的申请资料,提供实习或夏令营等推荐信,邮寄价值699元课程大礼包:选课二维码
小编说:由国家精品在线课程《环境问题观察》课程团队开发的线上周末营课程,已服务上海在校中小学生及家长1000余人次,高校在校生20000余人次。现在面向已参加过线上或线下的周末营家长和学生征稿。分享参加“环境问题观察”周末营的趣事,自己在平时接触参与环境保护的故事,大自然美好的环境对自己的影响等,内容不限。

来源:新华社每日电讯、脆皮先生、创意社、网络、知乎、微博、环境问题观察

加工编辑:小鹿


更多精彩内容
上海世博实践区专题:不虚此行 | 第20、21期 “环境问题观察” 研学周末营总结!
华东师范大学实验室:不虚此行 | 第15/16/17期“环境问题观察”研学周末营总结!
梅龙镇两网融合中转站专题:不虚此行 | 第13期“环境问题观察”研学周末营总结!
黄埔江第一湾:不虚此行 | 第12期“环境问题观察”研学周末营总结!
紫竹滨江公园水质监测:不虚此行 | 第4/5/6期“环境问题观察”研学周末营总结!
上海生活固废集装转运徐浦基地:不虚此行 | 第2期研学周末营回顾:环境问题观察研学一日到底收获了什么
第9次开课,中国大学MOOC环境问题观察“金课”欢迎选修~~
把野外实习课搬到互联网上——环境问题观察MOOC是如何炼成的

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、国家级一流本科社会实践课程、中国大学MOOC《环境问题观察》课程提供专业支持
欢迎关注『环境问题观察』微信公众号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